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后遇难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北京2名驴友穿越南太行山途中坠崖遇难事故,上海1名潜水教练贵州大方洞潜遇难事故,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重庆2名驴友贵州黄果树滴水滩瀑降遇难事故……一件件野外事故,一次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相比矿山、建筑施工等固定场所作业,野外作业路线长、面积广、区域不固定,稀少的人类活动痕迹、恶劣的人类生存条件是其重要特点。受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等因素影响,野外作业人员在工作途中常会遇到各种险情,面对险情如何避险自救亟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存在的困难
(一)地形方面:“地势”难利导,工作过程困难重重。以基础地质勘查(特别是勘查前期水系沉积物采集、小比例尺地质填图等)为代表的野外作业是一项“帐篷随着人走”的流动性作业,且工作地点多在原始林区、荒原荒漠等参照物不明显的区域,工作人员对所处的地理地形特点、潜在危险源认识不够充分,难免出现跌落受伤、遭受野兽袭击等突发状况,即使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也很难采取正确行动。我队2006年以来长期在老挝国原始丛林从事找矿项目,那里有很多无人区,地形差异较大,野外作业人员避险自救面临巨大考验。此外,野外通讯信号覆盖率较低,经常没有信号处于失联状态,与外界取得联系较为困难。同时,复杂的地形也让搜救人员难以协同作战,无法及时掌握遇险者的具体位置、伤情病情及情绪变化,导致救援工作“雪上加霜”。
(二)气候方面:“天公”不作美,极端天气难以预测。环境不稳定、气候多变是影响野外作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地质活动频繁的山区,在主汛期易发暴雨,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轻则阻断逃生通道、增加逃生难度,重则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同时,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野外作业,短时间内遭遇浓雾、暴风雪等恶劣天气也是家常便饭,恶劣的天气让工作人员更易迷失方向。我队在川西高原工作的地质人员表示,“别的地方需要四季才能体验到的天气,在川西高原一天就能体验到。之前在折多山附近作业时,我们先后经历了冻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刚开始还觉得很新鲜,越到后面越害怕,所幸结果是好的。”此外,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因常年干旱少雨形成大陆性气候,造成昼夜温差较大,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在野外工作、过夜如果没有准备足够的御寒物资,极易出现失温等状况。
(三)人员方面:“临阵”懒磨枪,素质水平有待提高。野外环境复杂而恶劣,需要从业者有适应攀爬、长途穿越的体能,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救能力。部分野外工作人员对大自然缺少敬畏,在日常训练中应付了事,对如何搭建临时庇护所、获取干净饮用水等野外生存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部分野外从业者在外出作业时准备不够充分,心态上认为“没问题”“我可以”,行动上为了节省成本或减轻负担,在应急救援物资上大而化之,甚至直接轻装上阵,自救和获救的成功率大为降低。除此以外,地勘行业受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影响,“野外作业大军”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坚力量流失超50%以上,从业人员出现“断层”,行业新人缺乏经验且无老人帮带,只能匆匆“上马”作业,易陷入危险并难以自救。
(四)保障方面:“技术”普及低,装备覆盖仍需加强。《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要求》明确指出:“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应包括工作、住宿、餐饮、交通、通讯、医疗、文体、应急救援和个人防护等方面。”随着手持卫星电话、GPS、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一定程度为野外作业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野外从业人员中普及率不高。据中国矿联地勘协会对116个局院开展的调查显示,地勘单位现有装备配备存在“六低”,排在首位的便是人均占有装备总资产低,仅1.54万元,反映出野外作业装备配备不齐的现状。从业者介绍,工作配发的普通手持GPS在遮挡严重的区域常常信号不良或没有信号,而一款精准灵敏的手持GPS对比信号弱、适用性差的,价差近万元。同时,野外作业人员利用罗盘、地质图等传统工具定位识路的能力正在减弱,工作期间过分依赖现代工具,极大限制了从业者遇险自救能力。
二、对策建议
(一)做好前期准备,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在进行野外作业前,广泛收集野外作业区域的气象条件、地质灾害风险、动植物种类等资料并建立档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提前联系当地居民,帮助作业人员准确规划好当天的路线、露营点,避开溶洞、陡崖等涉险地形,最大限度帮助作业人员节约体力、规避风险。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尽可能做到天气预报精准有效,帮助工作人员避险。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按照不同地形统一制定野外作业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等标准,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救援程序,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人员自救能力。重点围绕人体解剖知识、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使用方法、生理常识、预防措施、自救互救常识、路线选择、极端天气应对等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遇险生存、自救互救的意识。结合日常工作,普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强化团队协作意识,避免恐惧、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的干扰,提高野外作业人员的心理抗压能力,争取外界救援和自救。持续开展野外应急处置演练,加强与应急抢险救灾队伍互相演练和学习,定期组织考核,保证野外作业人员学到用会。设置野外作业安全指导员,常态化开展野外工作安全警示教育,提醒野外作业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提升野外作业安全意识。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确每年投入使用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加强后勤保障,改善野外作业条件,提高事故应对处置能力。充分利用北斗终端等设备对野外作业车辆、测绘小组、工作人员进行远程监控,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定期对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能够适应野外工作,严禁患有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员进入危险区作业。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应用,为作业人员配备专业特种设备,尽可能配置卫星电话、RTK定位仪等,保障通信畅通。
(四)强化市场管理,筑牢安全生产基础。对地质勘查等重点市场进行引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商业性质野外作业项目的动态,引导投资者选择正确作业单位,并确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推行奖惩制度,构建单位执业档案及信用评价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将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规范市场行为。对于油气钻井、海上作业、空中调查等野外项目,应依据行标及单位安全规范,逐一排查各类隐患,杜绝“带病”操作。加快构建野外作业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好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责任追究制度,提醒“第一责任人”时刻保持安全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