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4年10月,十二大队作为地勘单位改革唯一重塑的单位,一举拿下2024年川渝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劳动和技能决赛团体二等奖、四川赛区团体笫一名!其中,我队参赛选手田绍海同志更是取得了大赛个人二等奖、四川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地质队员们多年如一日在地质工作上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截止今年,田绍海已投身地质行业十余年。这十余年,地质行业起起落落,地质人也来来去去。田绍海从大学毕业踏入地质行业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行业。从新疆的高原雪山,到四川、云南的深山老林,再到遥远的老挝,他的足迹遍布了海内外,一路走来,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地质人的故事。
初入地质 第一课题便是征服高原雪山、无人区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田绍海便到新疆西昆仑开展区调工作。从单位出发,坐了整整50小时的绿皮火车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会乌鲁木齐市,第二天再次踏上去叶城县的绿皮火车,这一坐,又是33个小时之久。当看到项目部人员来县城接车的一刻,心想解脱了。可等来的却是,午饭后即前往工区,随着海拔的慢慢升高,头晕、恶心、呕吐随之而来。直到凌晨1点才到驻地,可人也已经快虚脱了。
新疆西昆仑区调项目(前排右一:田绍海)
7月,大家早已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这一座座没有植被的山,却使得地质工作更加顺利,露头好,能观察到很多宏观现象,构造特征清晰,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是对学校知识的检验。在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下,周围恶劣的天气早已被我抛之脑后。他一路跟随老师和师兄们穿路线、测剖面,用双眼捕捉地质的奥秘,用双手记录下宝贵的数据。
队员们在雪地开展地质工作
两个多月很快过去了,随着气温的降低,高山沼泽区逐渐起冻,正是开展高山沼泽区工作的黄金时期,简单的物资补充后,项目组即开启了沱沱河无人区之旅。工作区内天天都是蓝天白云,山上全是积雪覆盖,气温白天最高仅有零下2-3度,晚上气温则降至零下30度左右,工作区内野生动物也较多。虽然外界环境恶劣,项目组依然抢时间,抓进度,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必须当天赶回营地,因为即使不被野生动物吃了,也会被冻死。好在项目组顺利赶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完成工作,回到单位。
青海沱沱河区调项目(闲暇时在冰上嬉戏的地质队员们)
经验积累 他的地勘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绍海的区调经验也在实践的锻炼中得到丰盈,地勘之路也越走越宽。从四川木里、布拖到云南彝良、永平,其中多是鲜为人知的山卡卡。一次在布拖县的一个苗族乡,晚上所有人都借宿的乡政府的闲置房屋,大家都挤在一个房间的通铺上,晚上甚至能听见老鼠唧唧的叫声,一波又一波。
西藏江玛—赛登矿调(右二:田绍海)
在2016年,他有幸与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联合组队开展矿调、区调项目,同时也有幸再一次迈入校园(重回学校读取研究生),提升自己。藏北高原,世界屋脊之屋脊,这里虽有数不尽的神山圣湖,有草原和雪山,虽然每天都是美景,但心里只有脚下的岩矿石。每天都是早上背着馒头上山,下午背着石头回帐篷。所带填图小组新发现铜金矿点,后通过工程验证,该处为一中型铜金矿床,也被列为该矿调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两年的联合组队工作,由他负责项目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为项目成功通过评审补上了关键短板。
云南大关矿调填图项目(田绍海正在剖面测量)
2018年,在负责云南大关矿调填图工作时,田绍海所在项目组与成都中心人员高效配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项目组4人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成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完成了908平方千米的填图。新发现矿(化)点10处,包括石英砂岩矿、稀土矿、白云岩矿、粘土矿等,其中估算高纯石英砂岩矿矿石资源量上亿吨,矿床规模为大型。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资源保障,助力乌蒙山区脱贫攻坚。
小时候常常听说,读完大学走出大山。地质人却是读完大学回到大山,虽然只是调侃的话,其实也说明了地质专业需要扎根野外一线,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找到矿藏。
前往老挝 异国他乡仍怀热忱
除了在国内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外,田绍海还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走出国门,到老挝开展地质工作。面对更为艰苦、复杂偏远的工作环境,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身担技术负责人这一重要职务。19年,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我队继续将地质战略目光投向海外。他也在单位的安排下开始前往老挝开拓新市场。语言不通、相对国内更为艰苦、复杂偏远的野外场所都是在这开展地质工作的新挑战。
田绍海与队员们在老挝开展野外工作
作为技术负责人,一到老挝田绍海便主持开展了老挝川圹省普谷县274矿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项目。该项目设计工作面积七十多平方千米,数据处理等工作量极大。好在团队分工合作,他也从技术培训到野外实地操作一路跟进,最终顺利完成野外采样工作。这也为单位以后的化探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项目已作为单位样板项目。截止到目前,田绍海作为项目负责人在老挝先后主持完成了老挝赛松本省MuangHom天萨铜金多金属矿区勘查、老挝甘蒙省欣本县南巴屯锡矿详查等多个项目,探获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处。
在国外,没有周末,没有早九晚五,只要不下雨,只要有工作,大家都会上山开展工作。2021年的五一节,山上钻机轰鸣,早上天气很好,正常上山。当到中午12点左右,天空突然变脸,原本晴空万里,却突然多了很多乌云。大家心想,不好!要下雨了,得赶紧下山。由于4月份已经断续下过几次雨,道路已被冲得坑坑洼洼,但大家还没有出矿区,大雨倾盆而至!面对最后一个坡,车辆已经无法爬上去,一辆车,5个人,怎么办?只有推车。大家分工明确,搬石头,挖去表层湿土,推车,最后下来,大家都是满身是泥,全身湿透。大家都开玩笑说:“五一节嘛,就得劳动劳动。”然而,一年后的五一,同一个矿区,同一个地方,项目组再次被困。为了工作,两个五一节,经历是多么的相似。
由于地质行业环境艰苦等因素,身边有些人陆续都转行了,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靠着一份坚持,田绍海始终坚守献身地质事业的初心,不负为国找矿的使命。
结语:田绍海深知,地质工作是科技工作,也是良心工作。从进入地质行业,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高原雪山、异国他乡,他始终坚守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人的责任和担当。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赞誉。
多年地质工作,他始终心怀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时刻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田绍海的故事,是每一个地质人追梦的缩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地质人的精神和品质,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